愍生法师:辨破楞严百伪
目录
一、作者简介(释愍生法师)
二、序(释畅怀法师)
三、前言
四、辨破《楞严百伪》一百零一条
五、楞严问题之研讨
一、作者简介——释愍生法师
愍生法师,一九二六年出生。二十岁出家;早年亲近上海下仁老法师。一生专研三藏,致力弘扬佛法,兴办佛教教育,培植人材。历任宝觉佛学院院长、住持,香港佛教联合会义务司库。教学之余,常于海内外弘法,讲经说法四十年,辩才无碍,为教界所称誉。对《楞严经》造诣尤深,曾讲述《楞严经》先后达十三次之多。今以法师精研《楞严》之心得,驳斥吕澄作“楞严百伪”之谬说,堪称护法卫教之雄辩。
二、序
佛本无法可说,以有四悉檀因缘故,随机应说。若以无法可说而言,佛于四十九年未说一字,以名言无实故。如以有法可说而言,离经一字使同魔说,以藉假修真故。无论有说无说,主旨欲令众生,入佛知见也。由此可知,一切皆是佛法,又复皆非佛法,以法无自性,故法不定法。《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若明此理,何需于鸡蛋里挑刺?
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理,即证其说。诸小乘经,以三法印,印定无误。试问《楞严》何处乖违大小乘印?吕澄全以是非之心、庸俗之念、妄想分别,刻意制造过失,引人随落深渊,诚乃罪过无边!况经四依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无论何人所说,只要合圣教量,皆当依教奉行。如指经之出处与历史不符,窃取《深密》,《圆觉》等经,内含杜撰,答问有出入等,此皆是芝麻绿豆事,不关痛痒,其理是否有背佛说,应为大前提。
《楞严》自唐,惟悫大师,始作疏解,相沿至今,已有数十百家,孰不谓深契佛心,得其骨髓。古今读《楞严》而开悟者,诚不胜其数,如玄沙、长水、黄龙、蕅益诸师,莫不因《楞严》而有悟。宗门诸师,出词、吐气、接化学人,其语意亦多来自《楞严》。所以通智禅师云:“《楞严》一经,乃性宗之秘典,括十二部而无遗,性修圆显,宗教极唱,不可思议之法宝也。”蕅益大师亦云:“《楞严》是诚一代时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无上圆顿之旨归,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摧魔外道之实相正印也。”昔学者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之言。古德非彻悟心地者,便是大文豪,吕澄何可步人后尘,摘鞋尚难合格,而论“楞严百伪”,岂非班门弄斧乎!
今有宝觉佛教院住持愍生法师,为负荷如来家业,续佛慧命,护持佛法,久住于世。故特挺身而出,摧邪扶正,用一支锋利之笔斧,破其“楞严百伪”,以免不分皂白,堕其陷阱。彼以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手段恶毒,遗害无穷。今愍师破邪显正,光辉佛教事业,聊叙数言,以表赞喜。
辛末年(一九九一年)十二月沙门畅怀谨序
三、前言
“楞严百伪”者,乃吕澄之作。考其文,胪列有一百零一条,谓《楞严》是属伪经,嗟呼!末法之世,魔强法弱,颠是倒非,瞎人天之眼目,以邪作正,以正作邪,破坏正法,甘堕坑堑,良可悲也!余虽不敏,不愿坐视佛法灭亡,故不忖愚昧,于其所谓伪者,逐条辨析,以祈读《楞严》研学者,毋以“百伪”蒙蔽,是所厚望焉。
四、辨破《楞严百伪》一百零一条
吕文(吕文录自《吕澄佛学论著选集》齐鲁书社)
唐代佛典之翻译最盛,伪经之流布亦最盛,《仁王》伪也,《梵网》伪也,《起信》伪也,《圆觉》伪也,《占察》伪也。实叉重翻《起信》,不空再译《仁王》,又伪中之伪也。而皆盛行于唐。至于《楞严》一经,集伪说之大成,盖以文辞纤巧,释义模棱,与此土民性喜鹜虚浮者适合,故其流行尤遍。贤家据以解缘起,台家引以说止观,禅者援以证顿超,密宗又取以通显教。宋明以来,释子谈玄,儒者辟佛,盖无不涉及《楞严》也。一门超出而万行俱废,此儱侗颟顸之病,深入膏肓,遂使佛法奄奄欲息,以迄于今,迷惘愚夫坚执不化者犹大有人在。邪说不除,则正法不显,辞以辟之,亦不容己也。唯此经流传既久,附会滋多,辨析披陈,遽难周尽。今先举经文伪撰之证百条,以备论列,余则待师友之补正焉。
辨(由释愍生法师执笔辨析)
近来学者怀疑《首楞严经》为伪造者,虽颇不乏人,然所言皆未能成为定论。吕澄之“楞严百伪”谓:“《仁王》伪也,《梵网》伪也,《起信》伪也,《圆觉》伪也,《占察》伪也……至于《楞严》一经集伪说之大成。”据此,则吕澄确定以上诸经是伪而无疑,故有“楞严百伪”之文。且说:“此儱侗颟顸之病,深入膏肓,遂使佛法奄奄欲息,以迄于今,迷惘愚夫,坚执不化者,犹大有人在。邪说不除,则正法不显……”请问,既说以上诸经是伪,云何由唐流传至今,仍能保留?过往大德将经注释,历历在目,难道古之大德,俱是盲目迷惘愚夫,坚执不化者乎?佛法奄奄欲息,归咎于以上各种伪经,是否将以上各经毁灭已,则佛法可兴盛?《梵网菩萨戒本》示吾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谓“三聚净戒”是成佛之正因,吕文反言是邪说。吾不知佛子须持戒将何所持?将何所修也?至于谓《仁王》《圆觉》《起信》等是伪经,暂且不辨,唯于“楞严百伪”一文,今当辨之。
据元惟则法师之《楞严经》序云:“《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又云:“教以摄心轨则,安立道场。”如此,则何得谓为邪说?又《楞严》四清净明诲,戒淫杀盗妄,为四根本戒,何得谓此是邪说?是否示人应行淫杀盗妄,方为正说耶?据罗香林教授之“唐相国房融在光孝寺笔受《首楞严经》翻译问题”中谓:“唐释慧琳于元和十二年(公元八一七年),撰一切经音义四十二卷,于此经亦为音义。慧琳精通梵汉,遍读三藏,目光如炬,善分真赝(伪也),于讹伪各经,多经辨明,抉发隐微,毫不假借。……然于《首楞严经》,则绝不置疑。”又谓:“广州光孝寺有译经台及笔受轩,宋元佑间知军州蒋之奇为唐相国房融建。考乾隆顾光修《光孝寺志》卷二建置志:‘则天神龙元,西域般剌蜜帝三藏于此译《楞严经》。中国之有《楞严》,自岭南始,乌苌国法师弥伽、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译语,相国房融笔受。’是译经台及笔受轩所由建立,皆因房融曾笔受《首楞严经》翻译也。”又,刘玉麟《南汉春秋》卷九艺文,载五代林衢题广州光孝寺一诗,其中有一句云:“要客不观丞相砚。”按此所云丞相砚,即指房融笔受时所用之大砚。房融笔受《首楞严经》翻译事,并见宋人《苏轼东坡后集》卷十九释教书柳子厚大鉴禅师碑后云:“大乘诸经,至《楞严》则委曲精尽,胜妙独出,以房融笔受故也。”释念常法师《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五及方信儒《南海百咏》均谓:“房融曾于光孝寺助释《首楞严经》,而笔受时大砚,则至元代犹存。”可知房融笔受《首楞严经》之翻译,在光孝寺曾留甚深印象。吕之“楞严百伪”,极力诬指《楞严》是错谬,以为是破邪显正,维护佛法,可说“用心良苦”,其实所指伪撰,只不过是吹毛求疵,而且是非疵见疵,由于眼睛蒙眬见疵而已。今将其所谓一百零一条之伪,逐一辨析。
吕文一
《楞严经》题下原注云:“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此窃取《陀罗尼集经序》“于金刚大道场经出”之语而臆改之。金刚道场,谓菩提金刚座,佛于彼说《一字顶轮王经》等者是也。改“那烂陀”则不可通。其伪一。
辨一
那烂陀寺,不但是印度有名学者的大本营,也是我国留学僧所向往的最高学府。既说明:“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由本经是属灌顶部之一部份,会集于那烂陀寺,故有此名,有何不可?岂可说是臆改而又不通耶?据罗香林教授文【注一】云:“以那烂陀为其经咒之流通或收藏胜地,故以命名,非谓佛曾于其地说经宣咒。”
【注一】:参考《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三十五册第三三三页,罗香林教授文之“唐相国房融在光孝寺笔受《首楞严》翻译问题”
吕文二
密部经轨有灌顶曼荼罗作法乃称“灌顶部”,如《大日经》《金刚顶经》等是。《楞严》全经无入灌顶坛之说,而杜撰为灌顶部出。其伪二。
辨二
《楞严经》第七卷佛说建立檀场文云:“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诵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此非入灌顶坛之说耶?而谓杜撰,实是诬谤也。
吕文三
智升《续译经图记》录传闻之辞,《楞严》是神龙元年五月二十三日极量所译,房融笔授。按融以神龙元年二月甲寅(四日)流高川,州去京师六千二百余里(《旧唐书》四十一),关山跋涉,日数十里,计百数日,几不达贬所,安能从容于广州笔授而即成其所译耶?其伪三。
辨三
关于房融笔受《楞严经》事,历代之记载颇多,兹略举二处如下:一、元《吴莱南海山水人物古迹记》【注二】载融笔受时曾刻铭于大砚文云:“……房相国融,译《楞严经》,有笔受轩大砚。”融自刻:“大唐神龙改元,七月七日(按《首楞严经》义海,题作五月。)天竺僧般剌蜜帝,自广译经,出此砚。”
二、开元间,释智升撰《续古今译经图纪》所述,其文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灌顶部录出别行。……沙门般剌蜜帝,唐云极量,中天竺人也。怀道观方,随缘济度,展转游化,达我支那,乃于广州制止道场居止。……以神龙元年、龙集乙巳、五月乙卯、二十三日辛丑,遂于灌顶部中诵出一品,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一部十卷,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菩萨戒弟子前正谏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循州罗浮山南寺沙门怀迪证译。”据上二处,照融自刻日其是神龙改元,七月七日译经。虽关山跋涉,由二月至七月,已有五个月之久,岂有不达贬所耶?或说是神龙元年五月二十三日笔受,此可能是后人之误。即如佛陀出生、成道、入灭日期,有南北传之异说,难道就此否认佛陀出生人间耶?由此可知不能以译经日期以判定经之真伪也。
【注二】:参考《渊颖吴先生集》卷九
吕文四
智升又谓怀迪证译,怀迪曾预《大宝积经》之证文(《开元录》),按徐锷《大宝积经》述译场证文有慧迪而无怀迪。又《开元录》谓怀迪于《宝积》译毕南归,乃译《楞严》。《宝积》竣事在先天二年,《楞严》译于神龙元年,前后相去八载,又安得为之证耶?其伪四。
辨四
若谓:“徐锷述译场证文有慧迪而无怀迪。”但《开元录》【注三】则谓怀迪曾参与译《大宝积经》,究竟怀迪是否即是慧迪,尚待考证。吕文谓:“《宝积》竣事在先天二年,《楞严》译于神龙元年。前后相去八载,安得谓之证?”按神龙(唐武后年号)元年(公元七〇五年),先天(唐玄宗年号)二年(公元七一三年),故知是先译(《楞严》),后译(《宝积》)。《开元释教录》记怀迪参与《首楞严》之翻译,乃在译讫《大宝积经》南归以后,此乃先后倒置。至于先为《楞严》证译,后译《宝积》,虽相去八年,毫无问题,岂可谓此为伪耶?
【注三】:《开元录》指《开元释教录》大正藏卷五十五
吕文五
《楞严经序》,先出阿难堕摩登伽咒术一事,此窃取《摩邓经》而撰之。据《楞严》卷二,波斯匿王自说年六十二。佛与王同岁(《毗奈耶杂事》二十等),当亦为六十二。阿难于佛满六十岁时,已为佛侍者(《中阿含》卷八等),此时何得离佛远游致遭魔难?其伪五。
辨五
吕文谓:“阿难堕摩登伽咒术一事,是窃取《摩邓经》而撰之。”是吕臆断。据《涅槃经》【注四】阿难八不思议中第三见不非时谓:“阿难为侍者,见佛必以时。”故知余时有因缘,当可自由活动,岂可谓“阿难为佛侍者,不能离佛远游,致遭魔难”耶?
【注四】:参考《大般涅槃经》憍陈如品大正藏卷十二第六〇一页
吕文六
《楞严经序》又云:“属诸比丘休夏自恣”,按诸律文,安居之时,不得离界,何况远游?如其受日未还,亦应于异界内共行自恣。何能独行乞食?此全不明僧制妄为之说。其伪六。
辨六
休夏即是解夏,九旬限满,结夏休止之时。既已休夏,为别种事缘所请,故此远行,途中独归,并无违反僧制。吕谓:“不明僧制。”而实是吕误解也。
吕文七
经言:“自恣会讫,即赴王斋。”然依律制,自恣后当作衣,作讫,乃得他去。何得即受王请?此亦不明僧制妄说。其伪七。
辨七
因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故请佛及大菩萨应供。佛陀于休夏自恣时,十方菩萨同来请佛说法,故经云:“实时如来数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可知休夏,说法后,才赴王斋,何得说:“不明僧制妄说。”以为伪耶?
吕文八
印俗:旃陀罗等“贱族”,屏居城外。律制,比丘不得入舍,故佛经中祇说入城乞食,不闻郊游。阿难何得过淫女之居,自取烦恼?此亦杜撰。其伪八。
辨八
经云:“阿难先受别请。”按毗尼律中,不得受别请,但有因缘可开:即病时、行时、作衣时、施衣时。今值休夏以后,时当施衣,故阿难得制别请,因此远游,阿难仿效如来平等大慈,不择微贱,次第循乞,故遇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非阿难自行入舍。而吕谓:“此是杜撰。”实是诬谤。
吕文九
《楞严经序》列众云:“比丘千二百五十人,皆阿罗汉。”而下又云:“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此与菩萨何殊?又列众中,有辟支无学,辟支正以不值佛为名,既同来会,又何异于声闻?不明三乘异同。其伪九。
辨九
经云:“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既云无漏大阿罗汉,则与菩萨无异。即《法华经》【注五】云:“内秘菩萨行,外现示声闻。”因此,当能应身无量,度脱众生。至于列众中有辟支无学,当知辟支有缘觉、独觉。缘觉是值佛者,独觉才不值佛。难道吕澄于此简浅,还有误解耶?今云:“不明三乘异同。”实在是吕之诬蔑而已。
【注五】:参考《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
吕文十
经说:“摩登伽女用《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按此娑毗迦罗,即经卷二、卷十所谓先梵志说冥谛者,印度外道惟迦毗罗说冥谛,今此杜撰娑毗迦罗以凑字句。其伪十。
辨十
据《翻译名义集新编》【注六】谓:“迦毗罗、娑毗迦罗,均是此云,黄发、金头。”既说冥谛,亦可说咒。如迦毗罗国,亦有译为迦毗罗卫国,皆是翻译之异。今吕谓:“杜撰娑毗迦罗以凑字句。”以为伪者,实是无知。
【注六】:参考《翻译名义集新篇》第二十三及九十六页
吕文十一
经云“阿难问佛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按奢摩他等三法并举,乃窃耶《圆觉》之文,《圆觉》则本诸《智论》。《智论》卷五分别三昧,有定、有禅、有三昧。此中定谓三摩呬多与三摩钵底,《圆觉》改为奢摩他三摩钵底与禅那,已是杜撰,今经又略三摩钵底为三摩,愈见支离。且三昧中岂有但止无观而称奢摩他者?其伪十一。
辨十一
经乃佛说,论是菩萨说。《楞严》《圆觉》同是佛说,岂可谓窃取《圆觉》之文?又经说在先,论说在后,焉能说“本诸《智论》”?查《智论》【注七】卷五只有说“三昧”,乃至说:“略说则有一百八三昧,初名首楞严三昧,乃至虚空不著不染三昧,广说则无量三昧。”并无三摩呬多、三摩钵底之字句。按《楞严经》说奢摩他,此云止,即是定。三摩,此云观,即是慧。禅那,此云静虑,即止观不二,何有“但止无观”?吕文云:“岂有但止无观而称奢摩他?”此实乃诬谤也。
【注七】:参考《大智度论》卷五大正藏第九十七页
吕文十二
阿难共诸释种出家,由于王命,时犹童稚,本无发意(《中阿含》三等),今经中乃有见佛三十二相渴仰剃落等语,发生七处征心一大段,岂非杜撰?其伪十二。
辨十二
据《涅槃经》【注八】谓:“阿难比丘具足八法……一者、信根坚固……八者具足,从闻生智。”岂知其发心时不渴仰佛之三十二相而从佛剃落耶?如普通一般小儿,见仪容出众,风范高雅之人,都心生向往,况阿难是大权示现者耶?由是有七番破妄,是欲令阿难悟常住真心。谓此杜撰,实是诬谤。
【注八】:参考《大般涅槃经》憍陈如品大正藏卷十二第六〇一页
吕文十三
经说:“众生轮回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常住心,即后所云如来藏心妙真如性,实则法性假名心也(《庄严论》卷三)。法性之常,谓无我理,有佛无佛,恒不变易,岂别有体堪言住耶?臆想立言,其伪十三(此常住真心说,为后世误解佛法之本,应辨)。
辨十三
吕文谓:“如来藏心妙真如性,实则法性假名也。法性之常,谓无我理,恒不变易,”既言恒不变易,岂非是常?“法性”即是性净明体。“性净明体”清净无相,故性净,“心性灵明”,故说明体,并非别有体可住也。今吕自误解,反谓臆想立言,良可悲也!
吕文十四
“佛告阿难,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按大佛顶是密法尊相,如何连首楞严以成一词(首楞严,意云健行。不可云佛顶健行也)?又首楞严三昧是十地菩萨所得(见《首楞严三昧经》卷上),岂为最初方便?问答不符。其伪十四。
辨十四
经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摩提者即三摩地。《智论》【注九】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摩地。”大佛顶者,约事释:因由佛顶化佛说咒,是该经之事实。其次约喻释:佛为发明众生本具之真心,为本修因,义如佛顶。虽有而不可见,虽不可见而确实是有,故以大佛顶而喻真心也,“首楞严”者,《涅槃经》释云:“首楞者,一切事竟。严者,坚固。”谓一切事竟而得坚固之理体,故名首楞严。《智论》云:“首楞严三昧。”“大佛顶”是因名,“首楞严”是果名。了悟四科七大,一一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毕竟常住坚固,是为入首楞严三昧,非谓:“首楞严是最初方便。”吕不解经义,胡乱毁谤,罪有攸归。
【注九】:参考《大智度论》卷五大正藏卷二十五第九十七页
吕文十五
经说:“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按佛法有自性涅槃而无自性菩提,无始之言,实为臆造。元清净体,应指法性,法性为法为依,非能生法。今说能生诸缘(经卷二,诸缘谓色心),亦出杜撰。其伪十五。
辨十五
佛法有名“自性涅槃”,即可有名“自性菩提”,因涅槃菩提并非二法。涅槃是心体,菩提是心光,心体、心光同是一心。岂得云:“按佛法有自性涅槃而无自性菩提”?据《行愿品》偈颂云:“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有“无始”二字。又《智论》【注十】亦有释无始。《心地观经》【注十一】云:“有情轮转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无始”二字,遍于众经。何得云:“无始之言,实为臆造。”吕文谓:“元清净体,应指法性,法性为法所依,非能生法。”既然说:“法性为法所依。”即如母亲为儿女所依,亦即可说母亲能生儿女。今说:“能生诸缘,出于杜撰。”是吕之迷糊。
【注十】:参考《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正藏卷二十五第二九〇页“今生从前世因缘有,前世复从前世有,如是展转无有众生始。”
【注十一】:参考《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大正藏卷三第三〇二页
吕文十六
经云:“执分别所了为心。”又云:“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按此分别影事,窃取《深密》分别所缘影像所缘境事之名,原意谓识所缘唯识所现也。佛法说境从心,不闻说心从境,如何分别离尘无体?其伪十六。
辨十六
佛斥阿难执分别前尘影事之妄心为心,故示观察此妄心,离尘是否有体?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者,此即前尘分别影事而已。因所缘之影像,是前五尘落谢之影子,非真心也。今吕不解,又谓:“窃取《深密》。”诬谤为伪,是否武断?
吕文十七
经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按见闻觉知乃六根功能,根尘相对而有分别,既灭意根(知),何有法尘分别?若犹有知内守幽闲,徒成戏论,其伪十七。
辨十七
“见闻觉知”,总该六识而言。六识不分别六尘时,故曰:“灭一切见闻觉知。”世人以为不向外尘分别,只观内心,名“内守幽闲”,以内守幽闲便为真心。殊不知内守幽闲,即是分别内法尘。故云:“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影事。”非是说:“灭了意根。”吕误解,是吕自成戏论,非经戏论也。
吕文十八
经云:“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按心有真妄,为此经得意之笔。寻其本意,真心谓法性心,此即假称为心。非亦有分别也。且法性与法不得相离,即法性心亦应为法所依(如《中边》空性为虚妄分别所依),如何得离前尘独有此性?其伪十八。
辨十八
吕文谓:“‘中边‘空性为虚妄分别所依,如何得离前尘独有此性?”其实不然,即如浮云依于虚空,浮云一散,虚空明朗也。故说:“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吕文十九
经解客尘:“不住名客,摇动名尘。”按突如其来的客(藏文译为突然),尘为尘垢,状其不净,岂是动摇(经后文因动摇生出动久发劳一段妙文,更觉支离)?望文生义。其伪十九。
辨十九
突如其来方可为客,是否相约而来者,则不名客乎?其实,凡从外来者,均名为客。尘是尘垢,亦是摇动。如空中微尘,飞扬不定,岂非摇动?错解经义,谬说“支离”。
吕文二十
经言:“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又言:“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断灭。”按迦旃延等,是六师外道,通途皆说(《沙门果经》等)迦旃延与末伽黎俱说自然解脱,岂是断灭?毗罗胝子立不死矫乱论,亦不执一边。经文杜撰。其伪二十。
辨文二十
据《陀罗尼集经》:“迦旃延毗罗胝子末伽黎等,俱是六师外道。”既是外道,均属邪见。迦旃延计诸法亦有相亦无相。有相即常见,无相即断见。毗罗胝子谓:“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然得。”既说道不须求,苦尽自然得,此即是拨无因果,拨无因果,亦即断见,故经文指出迦旃延说:“死后断灭。”毗罗胝子说:“苦尽自然得。”经文又云:“犹引彼末伽黎等。”“等”字该括一切外道,非单指末伽黎自然外道也。吕谓杜撰,实在吹毛求疵。
吕文二十一
经说:“身心真妄,生灭与不生灭,即于生灭心有不生灭地。”按此全抄《起信》一心二门之说。实则身心法与法性,虽有生灭中见不生灭之意,但生灭与不生灭,事仍不类。法云生灭者,谓其有为念念不住也;法性云不灭者,谓有为无我之理不变也。此非别有坚固安住之法与生灭相并。撰经者不解此义,乃谓见精性未曾皱元无生灭,似于见道外别有此一法者。其伪二十一。
辨二十一
经是佛说,《起信论》是菩萨说,岂可谓:“全抄《起信》一心二门之说”?吕谓:“见精性未曾皱元无生灭,似于见道外别有此一法。”此乃吕之臆断,自不解义,反说撰经者不解义。今经说肉身是生灭法,属相。见精,是心法,属性。肉体有迁变,是人所公认。见精性不变,即如波斯匿王说:“三岁时见恒河水乃至与六十二岁见恒河水,宛然无异。”故说见精性未曾皱。但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又衰于五十,此是身体之生灭。即于生灭身体显出不变之性,故知身死后,性是不灭。今吕文谓:“法性云不灭者,谓有为无我之理不变也,此非别有坚固安住之法与生灭相并。”既云非别有坚固安住之法与生灭相并,则一灭一切灭,即等同断灭,谁证有为无我之理不变耶?又佛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请问以何为寂灭?以何为乐耶?
吕文二十二
经云:“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按此窃取《楞伽》唯心之心,应指八识,而经撰者误为妙明真心。其伪二十二。
辨二十二
经云:“诸所缘法。”即一切法为心所之所缘。“唯心所现”者,谓色心诸法唯八识心所现。经文又说:“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汝身,即四大身,汝心,即八种识心,皆是妙明真心所现之影。吕以为“唯心所现”之心,误为妙明真心。又《楞伽》《楞严》均是佛说,何得云“窃取”?
吕文二十三
经云:“拘舍离等昧为冥谛。”按拘舍离即前所云末伽黎,不计冥谛。说冥谛者,数论外道,与拘舍离何涉?其伪二十三。
辨二十三
“拘舍离即末伽黎。”不错,但经文云:“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等”字该括其它外道,非单指拘舍离,虽说冥谛者是数论外道,与拘舍离无涉,因同是外道也。吕文吹毛求疵而已。
吕文二十四
经说八还辨见,以见还尘,仍属倒心从境,佛无此说。其伪二十四。
辨二十四
经说:“八还辨见。”是示“见性无还”,并非“以见还尘”。吕文谬说:“倒心从境。”是诬蔑。
吕文二十五
经云:“明暗差别,见无差别。”又云:“物类差别,见性无殊。”按此欲以见性为我体。然云见者,本属眼根,对尘鉴照,眼识据以种种分别,设于明暗见无差别,眼识行相复于何有见性之说?(经又云见精)如指法性,则属空无我等,岂见之所以为见者?其伪二十五(经又以见属识,见性属觉性,根识不分,法与法性亦不能别,仍为伪说)。
辨二十五
经言:“见性无殊。”非指眼识,是指胜义根,即眼根。经明见性非是物,因外境有种种差别,但能见者是唯一,故说见性无殊。吕文谓:“经又以见属识,见性属觉性,根识不分,法与法性亦不能别,仍为伪说。”此均属吕之谬说。其实经文并无“以见属识”。经卷三云:“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明眼根对色尘互相为缘,则生眼识,岂有“以见属识,根识不分”?又经指见性是依他起性,如第二月。经云:“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由此证之,岂有以“见性属觉性”?经云:“一切浮尘诸幻化相,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此是诸法。“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是指法性,岂有“法与法性亦不能别”?不能别者,是吕自不能别,诬谤为伪,破坏正法,真令人不寒而栗。
吕文二十六
经云:“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前对恒河。”按祇陀之距恒河,在三百里以外,坐于林中云何观见?此由不明印度山川形势,妄为之说。其伪二十六。
辨二十六
经云:“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前对恒河。”因恒河在祇陀林前,虽距离甚远,无遮障,则一望无际,岂有不能观见?吕偏要说:“不明印度山川形势。”谤为伪说。经文云:“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既能观四天王胜藏宝殿,为何不能观前对恒河耶?或说,此亦伪说,不足为证,然则如来有无碍智,信否?不信,则非佛徒。
吕文二十七
经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又云:“本是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按《大般若经》等以无明法性与菩提法性等同一味,故说烦恼即是菩提(见《庄严经论》卷六及同论安慧《释》),非谓烦恼以菩提为体,更非菩提能生烦恼。且菩提是果,必见佛性乃得(见《涅槃经》卷七等),安有本来菩提真心妄为闻见者?其伪二十七。
辨二十七
经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又云:“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譬如,翳眼人见空花,而无眼病之人,见花处便是虚空。无眼病人喻佛,清净虚空喻无上菩提净圆真心。翳眼人见空花喻众生迷,发妄为色空及与闻见,故此说烦恼即菩提,并非说:“菩提能生烦恼。”今吕文扰乱视听,贻误众生。
吕文二十八
经云:“阎浮提州大国,二千三百。”按印度旧说阎浮以其本土为准,故通说大国十六或三十六,至于小国乃二千余(见《十二游经》《楼炭经》等),今误读旧典,颠倒大小。其伪二十八。
辨二十八
经云:“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州,……至于三十、四十、五十。”此乃泛指州之数目,以比例别业妄见与同分妄见,并非指其实数。今谓:“误读旧典,颠倒大小。”实是吹毛求疵。
吕文二十九
经云:“五阴六入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按入之与处,本是一法,旧译为入,新译为处,如何分成两句?亦犹旧译为阴,新译为蕴,岂可说一阴五蕴耶?其伪二十九。
辨二十九
十二处者,即内六根,外六尘。六根,是内六处。六尘,是外六处。六根能入六尘,故名六入。《大智度论》亦有说十二处。今吕文谓:“入之与处,本是一法,又谓一阴五蕴。”等,故意扰乱,贻误学者。
吕文三十
经于十八界中辨识与意同异云:“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按意界之意本说意根,应是无间灭识。今乃专指思量末那,亦为误会,其伪三十。
辨三十
经辨识与意,意界之意,是指意识,非指意根。如《般若心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此乃指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是指六尘。“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是指六识。“意识界”即指意识,故知意界之意是指意识,非是意根。吕文谓:“按意界之意本说意根。”是吕错解。经文云:“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此是佛问阿难第六识心与意根(思量)同是了别者,故云兼了别性,此两者是同是异?吕文谓:“今乃专指思量末那,亦为误会。”据《八识规矩颂》云:“恒审思量我相随。”思量即第七末那识,有何误会耶?
吕文三十一
经说:“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按迦毗罗仙印度传说居迦毗罗罗(见《本行集经》卷五),今乃撰为室罗。其伪三十一。
辨三十一
迦毗罗仙是人,可以走动者,居迦毗罗卫,有时亦可住室罗筏城,难道当时亦有出入境之限制耶?纵有限制,亦可申请。释尊出生迦毗罗卫国,为何又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以此小事,说为伪经,未免太幼稚也。
吕文三十二
印度种族与性氏有异,剎利等为族,颇罗堕等为氏。今经以颇罗堕与剎利等并举,不知分别。其伪三十二。
辨三十二
经云:“诸剎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按剎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是四姓,颇罗堕是氏,为何不能并举?吕文谓:“不知分别。”说为伪,是故意挑剔。
吕文三十三
六大之说源于六界,谓士夫色心之所本也。今经益以见大为七。见本属根,根即清净四大为性,安有别法?且大谓周遍,本经后说六根功德,三根不遍,安得为大?其伪三十三。
辨三十三
经谓:“地水火风空根识为七大。为大势至菩萨观根大,故于识大开根大。”根大,指六根,识大,指六识。又根大(即见)并为别立一法。吕以为别立一法,是其误解。又吕文谓:“大谓周遍,经后说六根功德,三根不遍,安得为大?”按经文显示七大本如来藏性,故七大周遍,是理说,经文说:“六根之中,有三根钝、三根利。”是在迷位众生而说,岂能事理不分妄说为伪者乎?
吕文三十四
识大中有见相之说,而以瞩见明暗为见,与通途所说见分不同,此乃不辨根识差别而然。其伪三十四。
辨三十四
经文说:“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此乃显明由根尘相对而生识,岂有不辨根识?
吕文三十五
经说富楼那问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按如来藏之名出于佛性。佛性谓如来种性(玄奘译《大论》中如来种性,真谛皆译为佛性),如来藏谓如来胎藏,皆从净法因边立称,其实则法性也。生死轮回固亦同依此性,如《胜鬘》说生死依如来藏等。然依与因异,为生死因者,别有法在。《楞伽》所说“如来藏名藏识为善不善因”是也。故说山河大地依如来藏,理尚无妨,说如来藏生山河大地,则成颠倒。不知此义,故有富楼那问答一段。其伪三十五。
辨三十五
按说“依”说“生”皆无妨。如《唯识》谓:“种子生现行。”岂非说“生”耶?若说“依”者,如儿女依母,说“生”者,如母生儿女,故此可说山河大地依如来藏,亦可说如来藏生山河大地,有何颠倒耶?
吕文三十六
《胜鬘》说生死本源无明住地。今经乃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实则无明之迷,非以明彼觉而成迷,彼觉之明亦不能自明自觉,法性无我,无明我痴,岂为明彼无我?无我理待般若而明,又岂自明觉者?徒弄文字,愈说愈迷。其伪三十六。
辨三十六
经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是佛斥富楼那之误解。因“性觉”即“觉性”,“觉性”本具妙明明妙。富楼那以为必定加明于觉,方称明觉。故佛说:“性觉必明,则妄为明觉。”此加明之一念,即是无明,无明即迷本也。今吕谬解,说“徒弄文字”,实则是吕愈说愈迷。
吕文三十七
世界成劫之次第,大小通说,风依空,水依风,地依水(见《楼炭经》、《智度》七、《瑜伽》二等),地性坚凝,故称金性地轮,本非别有金轮也。今经误说金轮依风轮等。其伪三十七。
辨三十七
《俱舍》【注十二】十一云:“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居下,其量广无数,厚十六洛叉,次上水轮深十一亿二万,下八洛叉水,余凝结成金,此水金轮广,径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同围此三倍。”经卷四云:“金轮、风轮。”等,是说明世界之成立。正如吕文引《智论》等说:“世界成劫之次第,风依空,水依风,地依水。”大同小异。今吕谓:“金轮依风轮等是误说。”此非自语矛盾耶?其实经说“金轮”,并非指别有金轮,金轮即地球。吕故意挑剔耶?抑自迷蒙耶?
【注十二】:参考《阿毗达磨俱舍论》分别世品大正藏卷二十九第五十七页
吕文三十八
五浊本就世界而言,故有劫浊、众生浊等。今经纳诸有情于恶慧为见者,误解为觉知相识寿命为命者,亦误为见闻失准,种种乖违。其伪三十八。
辨三十八
吕文谓:“误解为觉知相识(吕文中识字是织字错)寿命为命者,亦误为见闻失准。”按经文并无“纳诸有情于恶慧为见”之文。经云:“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此乃明见闻觉知元是一体,由众尘隔越而成六根。六根缘六尘唯一觉知为能知,故曰:“性中相知。”但六根又各缘六尘,互不相通者,故曰:“用中相背。”因此说同说异,失其标准也。寿命是由色心连持,一期未散,名之为命。色心连持,即根尘相织,由根尘相织故成命浊,并非“觉知相织寿命为命。”吕自不解经文,反谓经文种种乖违,实属毁谤。
吕文三十九
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又云:“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按以此释世界,纯依译家错解。实则世间之名出于破坏,何关迁流?又过未三世,原系三时,译人改作世字,岂即世间?其伪三十九。
辨三十九
经文谓:“世是迁流义。”吕文谓:“过未三世,原系三时。”既云三世,原是三时,此岂非迁变流动耶?如说前世,即过去时。今世,即现在时。后世,即未来时。此实时世之迁变,故说世为迁流,极为正确。又界为方位,界即间,世界亦即世间。今吕文谓:“实则世界之名出于破坏。”是其谬解。
吕文四十
六根功德,或则八百,或千二百,此出《法华》。然据《圣陀罗尼大自在王经》,六根功德,亦得俱为一千二百,《庄严经论》即本此说。无性《释》云:“因六根有执,则对境成碍,若清净互用,无彼过失,即为功德。”是则六根之功德,由于六根之清净互用。而八百或千二百,本指成数,不可拘泥。今经乃附会三世四方流变三迭,曲为之解。其伪四十。
辨四十
经文谓:“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迭,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此是说明六根功德,有千二百之原因。吕文谓:“本指成数,不可拘泥。”既说:“千二百是成数,不可拘泥。”为何不说一千或说二千,偏要指定千二百耶?吕为要破坏《楞严》,故强说:“是附会,是伪造。”
吕文四十一
经说“诸根非一非六,但于圆湛黏发见闻。”按此即本经四缠分妙明心为视听等之意,背觉合尘,说之为黏(下文云拔,更属离奇)。实则妙圆明心六根法性,说为一味则可,说为一体则不可。岂有一浑沌心,可以剖六?圆明周遍,又何可黏?徒有空言,其伪四十一。
辨四十一
当知经文说:“诸根非一非六。”在文中已显示清楚,且用譬喻说明:“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又所谓“黏”者,是由十二诸有为相,于妙湛圆明心中吸引,故名黏。所谓“拔”者,乃拔选也。六根中随选一根与尘脱黏,则其余五根,亦得解脱。今吕文谓:“云拔,更属离奇。”不知有何“离奇”?说离奇者,是由不解而已。吕文又说:“实则妙圆明心六根法性,说为一味则可,说为一体则不可。”其实,圆妙明心即六根法性,六根法性即圆妙明心,名虽异而实是一体,亦唯是一心,何以不能说为一体?吕文又谓:”岂有一浑沌心,可以剖六。“请问何以不能剖六?即如汝之一妄身中,已分成六种作用,故一浑沌之妄心,可分为视听觉察也。吕文又谓:”圆明周遍,又何可黏?“本来是圆明周遍,为根尘互相吸引,故名之为黏。此俱是说明妄身妄心事,令知所脱黏,岂是“徒有空言”耶?
吕文四十二
经说眼体如蒲萄朵等,此窃取《俱舍》而改之。《俱舍》本说根极微之形,今乃以扶尘臆改(如眼微本云香菱花,臆改为蒲萄朵)。至于身根,本云如身,其中女根,乃如鼓颡。今经作误读文句,竟以身根究作鼓颡,岂人以女根成身耶?又意根属心法,而亦言有浮根四尘,种种乖违。其伪四十二。
辨四十二
按《俱舍论》绝无“香菱花、鼓颡”等名词,何得说窃取而改之?盖《俱舍》分别根品【注十三】中说:“从身立二根,女男性增上。”只有此二句说明身根是总,男女二根为别,并无说:“女根如鼓颡。”吕谓:“误读文句,竟以身根全作鼓颡。”全是恶意毁谤。今经明男女之身如腰鼓颡,非是以女根成身也。又根分有胜义根、浮尘根。意根属心法,即胜义根。经言:“浮根四尘。”即指“浮尘根”,有何乖违耶?
【注十三】:参考《俱舍论》分别根品大正藏卷二十九第十三页
吕文四十三
经云:“果位七名: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按如来藏、佛性,本就因位得名(《胜鬘》说在缠如来藏,出缠法身;《涅槃》二十七说,佛性是诸佛无上菩提中道种子),而并列为果。其伪四十三。
辨四十三
果位七名,乃名异体同也。此七种名,通因通果,由因证果,并非另有别法。众生本具佛性,修行成佛,亦证此佛性而已,岂有在果位不能称佛性、如来藏耶?例如菩提是果,在因则可说发菩提心。涅槃是果,在因即是自性涅槃。吕文以此为伪,误于初学,实可痛心。
吕文四十四
经云:“使汝生死,唯汝六根,令证解脱,亦唯六根。”按此说染净根本皆在六根,佛无此说。五根是无记法,且不能造业,何得为生死本?五根清净,随圆镜智而转,又何得为解脱本?至谓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杂说,亦无凭依(经前亦说见托于根,相推前境)。其伪四十四。
辨四十四
吕文谓:“说染净根本皆在六根,佛无此说。”然则经云:“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此乃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而说,何得谓:“佛无此说”?但吕偏见以此为伪。今可事实证明,六根可作恶,可作善;或作有漏业,或作无漏业。六根作有漏业,则是生死结根,六根作无漏业,则得解脱涅槃,岂可说五根是无记法,不能造业耶?如人跌倒,是此身;爬起来,亦此身也。又经云:“由尘发知,因根有相。”是说明根尘互为因缘,而为实体,岂是“相见杂说”?吕文故意毁谤而已。
吕文四十五
经说“真性有为空”一颂,寂取《掌珍论》而臆改之。《掌珍》本云:“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今乃改“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宗因倒置,固不必论。且无有实者,谓实无其法,是有之对。不实者,谓虚妄有,是真之对。两者意殊,何可改易?又梵文颂法,此颂是属庐迦体,每句八韵,改不起为无起灭,多出三韵,则不成句。凡此皆撰经者所不知,故成谬失,其伪四十五。
辨四十五
经是佛说,是说在先;论是菩萨说,是说在后。且不能断言释迦佛在日有无此类颂语。今吕竟以《楞严经》所说之偈语有类似《掌珍论》,遂判为窃取《掌珍论》而臆改之。经文说:“真性有为空”是宗,“缘生故”是因,“如幻、如空花”是喻,宗因喻三支显明,何得谓“宗因倒置”?按梵文偈颂不需韵,不像中国诗词需要韵。佛说:“无为无起灭。”谓无为法无生起、亦无灭,其不实如空中花,由有眼病故见空花;若眼病除,则见空花灭,实在空花无起无灭,无为法无起灭亦复如是。无为法究竟如如不动,犹如虚空。吕文谓:“撰经者所不知,故成谬失。”其实是吕之谬失。自逞多知,益显无知后已。
吕文四十六
经说:“陀那微细识”一颂,窃取《深密》经文,亦加臆改,《深密》本云:“恐彼(凡愚)分别执为我。”今经改“真非真恐迷”,既识为真,何迷之有?其伪四十六。
辨四十六
经文所谓:“真非真恐迷”者,此陀那微细识即阿赖耶识,真妄和合。若说为真,则恐执为真,因还有习气之妄。若说非真,则离此识无真可求,故佛说对凡愚之人不开显。《深密经》【注十四】云:“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愚不开演,一切种子如瀑流。”偈颂似有相同,因同是佛说,岂有不同?吕文认为相同者,则是“窃取”;不同者,则是“杜撰”,岂非可笑?又云:“真非真恐迷,既识为真,何迷之有?”此是吕之误解。
【注十四】:参考《解深密经》序品第一大正藏卷十六第六九二页
吕文四十七
旧译烦恼亦曰尘劳,取譬为名,非必劳动为劳也。今经取此译名以意诠释,既云“目瞪发劳,菩提亦有劳相。”又云:“劳久发尘,引起烦恼。”又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然则瞪而未劳,劳而未久,将无尘惑而不害明净耶?此亦不应理。其伪四十七。
辨四十七
当知“目瞪发劳”,是譬喻从真起妄。“劳久发尘,引起烦恼。”“发妄不息,劳见发尘。”此皆显明引发山河大地身心世界之结相。吕文谓:“瞪而未劳,劳而未久,将无尘惑而不害明净耶?”此等问题,是吕之无理取闹。请吕自试验,“瞪而未劳,劳而未久。”有否尘惑?是何境界?
吕文四十八
憍陈如自陈圆通,谓在鹿苑鸡园见佛成道。按诸史乘,于伽耶(金刚灯)成道,鹿苑转轮,讵可相混!又王舍鸡园,阿育王后始著(《西域记》八),佛之成道与彼地何关?种种臆造。其伪四十八。
辨四十八
鸡园并非指阿育王时之鸡园寺,鹿苑、鸡园皆是古仙人修道处。五比丘舍离太子即来此学仙。憍陈如自陈在鹿苑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后如来来鹿苑为说四谛,并非如吕谓:“成道与鹿苑转轮相混。”言“相混”者,是吕吹毛求疵。
吕文四十九
优波尼沙陀是数量极少之称,故经中较量常云优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佛弟子并无此号(勘《中阿含弟子品》等皆不见此名),今杜撰以说色因圆通。其伪四十九。
辨四十九
优波尼沙陀是二十五圆通中之一位修观之人,因观色尘而悟道。吕文谓:“佛弟子并无此号,杜撰以说色因圆通。”按佛经流传至中国,未必全列佛子之名,不能以《中阿含》弟子品等皆无此号,则诬为伪也。
吕文五十
药王、药上,原系长者,施僧众药,发心成道,故以药为号(《观药王药上经》)。今乃说为世间良医,口中尝药。其伪五十。
辨五十
经文谓药王药上二菩萨自述:“我无量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此乃明菩萨过去生中事。又《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注十五】言:“药王菩萨过去燃身供佛,又燃百福庄严臂供养舍利。”当时燃身燃臂者,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即药王菩萨是也,故知菩萨生生世世所作事甚多,岂得只引《观药王药上经》谓其“原是长者”?施僧众药,一生之事,而谓:“说为世间良医。”便诬为伪经耶?
【注十五】:参考《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大正藏卷九第五十三页
吕文五十一
跋陀婆罗十六开士,《宝积》、《大集》皆说为在家菩萨。今经乃云“于威音王佛所闻法出家”。又云:“今时从佛出家。”显与教违。其伪五十一。
辨五十一
据《宝积经》【注十六】之在菩萨名跋陀罗波尼,今经观触尘悟道者是名跋陀婆罗,岂能拉扯作为一人?因经中同名者甚多,吕竟以同名挑剔,可恶之甚。
【注十六】:参考《大宝积经》大正藏卷十一
吕文五十二
舍利弗遇马胜比丘说因缘偈发心出家,目连后因舍利弗而剃度,此为大小共说(《本行集经》四十一、《智论》十一等)。今乃撰为逢迦叶兄弟说偈出家。其伪五十二。
辨五十二
经文谓:“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故知舍利弗遇马胜比丘,亦同时相遇迦叶波兄弟。因乞食途中,当不只马胜比丘一人,迦叶波兄弟亦相随也,岂能以此小事执为伪撰?
吕文五十三
优波离从诸释子出家,亦为诸部共说(《本行集经》卷五十三)。今乃随佛踰城,观佛成道。其伪五十三。
辨五十三
优波离是佛为太子时之近侍人,故其自说:“随佛踰城出家,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因其是近侍人,故佛修道时,常随不舍,佛成道后,度诸王子出家,故优波离亦随之出家,岂能说此为伪?
吕文五十四
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一段,经文窃取《法华普门品》加以开合。《普门品》但举应身种类,不释其义。今悉妄解,触目乖违。如原云辟支,今分为独觉、缘觉,又不似部行麟角。又自在天,原谓乐变化天,今乃释为游行自在。又原云小王,系人中王对轮王而言者,今乃错解为四天王太子。至于人非人,原为八部总名(见《舍利弗问经》),今乃错解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诡异莫名。其伪五十四。
辨五十四
当知《普门品》是显观世音菩萨果上功德,《楞严经》更说明观世音菩萨之因行,从耳门修反闻闻自性而证圆通,由自利行成,方起利他之用,故《楞严经》所说更为详细,何得种种挑剔说为“窃取《法华》普门品”?辟支分有独觉、缘觉。出无佛世以无师智悟道者,名独觉;出有佛世依十二因缘,顺逆观察而悟道者,名缘觉,何得云:“又不似部行麟角”?又经文云:“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吕文谓:“自在天,原谓乐变化天,今乃释为游行自在。”其实,“自在天”并非指乐变化天,乃指欲界天顶他化自在天。“由他天”变化乐具以成己乐,故名他化自在天,此天能游行自在,并无释错。吕文又谓:“原云小王,系人中王对轮王而言,今乃错解为四天王太子。”其实,经文云:“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则现四天王国太子身。”既言“爱生天宫,驱使鬼神。”何得谓“原云小王,系人中王对轮王而言。”耶?又经文云:“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此乃统摄八部及他类一切众生,何处有“人非人,错解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耶?今吕文谓:“触目乖违。”其实是吕澄处处曲解,谤为“诡异莫名”,其令人寒心。
吕文五十五
观世音本为观世自在之误译,自在,梵文云伊醯伐罗,旧误为娑伐罗,遂云音矣。然《普门品》中解释名义,犹谓观世人称名之音(梵无此语,但译人解之耳),尚与本名不相背谬。今经改为不自观音。又云:“今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是则应称世观音,何得为观世音耶?其伪五十五。
辨五十五
《普门品》【注十七】中无尽意问佛:“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若有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此是说明菩萨寻声救苦得名之来由。《楞严经》谓:“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是明菩萨之自行,以智观,不自(从也)外照世间之音声,而反观能观之闻性,由此用功得力,故能令十方苦恼众生得脱苦恼。又十方苦恼众生,当称念菩萨名号时,应以观想称念菩萨名号之音声,如是感应道交,故即得解脱。吕文谓:“此应称世观音,何得为观世音耶?”此乃是其误解。吕文又云:“观世音本为观世自在之误译。自在,梵文云伊醯伐罗,旧误为娑伐罗,遂云音矣。”其实不然,据《翻译名义新编》【注十八】云:“文句名婆娄吉低税”。《别行》云:“此云观世音。”又云:“伊湿伐罗,译曰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世自在,皆讹谬也。”可见译为观世音并非错误。《法华经》普门品亦名观世音,岂得说“世观音”?吕臆想故意刁难。
【注十七】:参考《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正藏卷九第五十六页
【注十八】:参《翻译名义新编》第六十二页
吕文五十六
观音之名,既是误译,耳门圆通,当然无据。且其重颂圆通云:“声无无灭,声有非生。”又云:“声性动静,非实闻无。”宛然通于外道声论,岂是佛说。其伪五十六。
辨五十六
译为观世音,岂是误译?如《法华经》普门品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难道鸠摩罗什法师不及吕澄耶?吕文谓:“‘声无无灭,声有非生。’‘声性动静,非实闻无。’宛然通于外道声论,岂是佛说。”此是吕文无知。经文显示音声是有生灭,闻性是无生灭,外道声论是立声是常住不灭之说,与《楞严》刚刚相反。所谓“声无无灭”者,是显示声尘灭,闻性不灭。声有非生”者,显明闻性不因外之声尘生而后生。声有生灭,闻性为生灭。今吕文竟谤为:“通于外道声论,言非佛说。”真令人震惊。
吕文五十七
安立道场,先说四戒,全同小乘,固无论矣。杀戒之中,佛本说三净肉,而撰为五比丘食有五,嚼食根茎叶花果,其类繁多。此即蔬菜而撰为婆罗门地草菜不生。至说比丘不服奶酪醍醐,《涅槃》卷七明言此是魔说,今乃诬为佛说。其伪五十七。
辨五十七
四戒,即是戒杀、盗、淫、妄,是大小乘共修之四根本戒。不过,大乘以慈悲为本,故以戒杀为先;小乘重视了生死,故以戒淫为先。淫为生死之根本,故先说戒淫,岂可说“全同小乘”?吕文谓:“杀戒之中,佛本说三净肉,而撰为五比丘食有五。”请问经文何处有说“五比丘食有五”耶?经文卷六云:“我令比丘食五净肉。”“五净肉”是三净肉加上自死、鸟残,说三净或五净究竟有何过?佛说:“婆罗门地,草菜不生,故方便准食五净肉。”吕文谓:“据《涅槃经》说比丘不服奶酪醍醐是魔说。”今《楞严》谓:“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此土靴履裘毳,奶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按《涅槃经》【注十九】谓:“我唯听食五种牛味,及油蜜听著屣憍奢耶衣等。”佛说听食五种牛味等是先说,今《楞严经》是严格说。不但不食众生肉,即众生身份所出之奶酪亦不食,岂得说此为魔说?《大智度论》【注二十】:“有人虽节量食,过中饮浆则心乐著,求种种浆、果浆、蜜浆等,求欲无厌不能一心修习善法。”故《楞严》说:“不服奶酪等。”是令一心修习。
【注十九】:参考《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大正藏卷十二第四〇六页
【注二十】:参考《大智度论》卷六十九大正藏卷二十五第五三八页
吕文五十八
辨五十八
吕文五十九
辨五十九
吕文六十
辨六十
吕文六十一
辨六十一
吕文六十二
辨六十二
吕文六十三
辨六十三
吕文六十四
辨六十四
吕文六十五
辨六十五
吕文六十六
辨六十六
吕文六十七
辨六十七
吕文六十八
辨六十八
吕文六十九
辨六十九
吕文七十
辨七十
吕文七十一
辨七十一
吕文七十二
辨七十二
吕文七十三
辨七十三
吕文七十四
辨七十四
吕文七十五
辨七十五
吕文七十六
辨七十六
吕文七十七
辨七十七
吕文七十八
辨七十八
吕文七十九
辨七十九
吕文八十
辨八十
吕文八十一
辨八十一
吕文八十二
辨八十二
吕文八十三
辨八十三
吕文八十四
辨八十四
吕文八十五
辨八十五
吕文八十六
辨八十六
吕文八十七
辨八十七
吕文八十八
辨八十八
吕文八十九
辨八十九
吕文九十
辨九十
吕文九十一
辨九十一
吕文九十二
辨九十二
吕文九十三
辨九十三
吕文九十四
辨九十四
吕文九十五
辨九十五
吕文九十六
辨九十六
吕文九十七
辨九十七
吕文九十八
辨九十八
吕文九十九
辨九十九
吕文一百
辨一百
吕文一百一
辨一百一
五、楞严问题之研讨
作者:释愍生法师
(辑录于张曼涛主编之《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5
——《大乘起信论》与《楞严经》考辨)
甲、读《楞严质疑》之疑问
乙、读《三谈楞严问题》后感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
禅 林 chanlin
禅 宗 智 慧 的 传 播 者
【微信号】chanlinorg
禅林APP下载
苹果/安卓
苹果版 | 安卓版